伶人往事:寫給不看戲的人看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37317
作者:章詒和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06年07月20日
--閱後感--
我非常喜歡本書的副標【寫給不看戲的人】
下的太好了,真的是不看戲的人,也會想拿起來看
(這書還是從我哥房間挖出來的,不知誰給我偷去看了,放置窗邊,因淋到雨水都泛黃了,更添一份懷舊感)
我的確完全不看戲,我想現在70歲以下的人,應該都不看這類京劇了
小時候我家只有一台電視時,我奶奶都強迫我們一起看,我常想為什麼這些演員的嗓子不會壞掉
頂著大妝濃、唱著高昂的曲子,我看了難看,聽了也痛苦…
但後來翻到這本書,裏面有好多名角的劇照跟生平簡介,老劇照配上章詒和優美文筆,讀起來真是一種享受,
害我完全忍不住,連夜就看完了,但裏面不少名角,在文化大革命時,飽受催殘,下場令人鼻酸
例如:言慧珠為保全自尊而自殺;楊寶忠被學生關起來活活凍餓而死,讀起來,也能確實感受到,文化的可怖與可恨,
那些對於逝去的中華文化精髓及受到迫害的文化工作者,我們應當致上一份深深的敬意…
--本書介紹名角--
*盡大江東去,餘情還繞/尚小雲往事
從七所宅院、萬貫家財到三隻碗、六根筷
尚小雲的宅院和錢財,可是他一板一眼、一招一式掙來的
*可萌綠,亦可枯黃/言慧珠往事
一片葉,一根草,可以在春天萌綠,亦可在秋季枯黃
*知否,知否,應是綠肥紅瘦/楊寶忠往事
京畿之地,帝輦之下,故都優雅如許。
人氣之厚,人情也濃,難怪它能如此長久地維繫著中國古典藝術的脈緣
*留連,批風抹月四十年/葉盛蘭往事
山河依舊在,往事已無痕。仰望悠悠蒼天,
我要問:他們做為人,到底活了個啥?我們做為人,活了個啥?
*梨園一葉/葉盛長往事
紅花歲雖好,還須綠葉扶持。葉盛長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綠葉。
*空一縷餘香在此/奚嘯伯往事
人生幻化如泡影,幾個臨危自省?奚嘯伯是能自省的……
*細雨連芳草,都被他帶將春去了/程硯秋往事
在鑼鼓與絲弦中,程硯秋心靈深處始終想做一個歸客,超然於世。
--照片集--(這是抓網路的,書中有超多清楚的照片喔!)
後排左一尚小雲、左二梅蘭芳、左三荀慧生,前程硯秋
尚小雲老師
左年青時/右年老時(老實說,尚大師,長的有點像鄭中基)
言慧珠老師
楊寶忠老師(師老了之後,長的還真是好看耶!最好看的老人臉)
葉盛蘭老師(老師長的好像黃磊喔!)
奚嘯伯老師(第二張,右邊是尚小雲老師)
程硯秋老師(年青時無敵帥,怎麼老了變的這麼怪)
--書簡介--
章詒和自小愛看戲,常和父親章伯鈞、母親李健生,一起去戲院看戲。
舞台上的名角兒又唱又做,載歌載舞滿場飛,手掏翎子,露出雪白的雙臂……,太美了。
這些名角,反串青衣旦角無論身段、唱腔、做功等等,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有扎扎實實地功底。
「過去看戲是享受,是歡樂。而如今所有的文化都是消費,一方面是生活走向,一方面是藝術消亡。」
章詒和語重心長地感歎。每每回憶如煙往事,常常泫然欲泣。
在被電視小螢幕取代的消費時代浪潮的席捲下,這些伶人曲藝多已凋零式微。
這本書是寫給不看戲的人看的,章詒和著墨在於人,而非藝。這些藝人久歷世故,多少帶著一點勢力,
但他們又都能在衣食勞碌之中,存留一份真情。這也是最可貴的地方。
章詒和的文字筆力萬鈞,情感真摯動人,有時冷冽,有時熱情,隨著她的敘說,每個人物鮮明彷彿歷歷在前。
--作者簡介--
章詒和
1942年生於重慶,中國戲曲學院畢業,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。著有:《往事並不如煙》、《一陣風,留下了千古絕唱》。
至今一直未被摘除帽子的「中國第一大右派」章伯鈞次女,安徽桐城人,一九四二年生,
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,因為家庭出身和政治表現不佳,整整坐過十年牢獄。
一九七九年被釋後調到中國藝術院戲曲研究所,現為戲劇研究員兼博士導師。
章詒和說:「中國一向有『文以載道』的文學傳統,學畢竟是人學,寫作是私人的事,是純個體性的精神勞動。
它屬於民間,屬於社會,與『官學』無涉,與『官場』無關。」
憑《最後的貴族》一書獲2004年國際筆會頒自由寫作獎。
最新著作《一陣風,留下了千古絕唱》(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元月版)剛成稿即獲北京首屆郭沫若散文獎。
章詒和女士憑《最後的貴族》名動四方,大陸簡體字版雖被刪節最終仍逃不掉被禁的命運。
被禁之前短短二個月印數已達三十萬冊。新著《一陣風,留下了千古絕唱》簡體字刪節版,
初印十五萬冊,臨發行之前被全部扣壓不放行。香港牛津2005 年元月出版的既是完整版,又是至今唯一的版本。
<台灣完整版由時報出版>
- Jul 29 Tue 2008 21:41
伶人往事:寫給不看戲的人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